关闭广告×

密斯巴塞罗那馆

密斯巴塞罗那馆

彼得·p /当你

1929年,密斯·凡·德罗为巴塞罗那世界国际贸易展设计的德国馆最初被放置在一个人工景观的环境中。这个公园的选址延续了19世纪初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的“新希腊”景观“寺庙”和私人住宅的传统。密斯的巴塞罗那馆是新魏玛德国国家的象征,也让人想起18世纪英国花园的亭子式结构,比如斯托。在那里,这些“寺庙”可以被解读为抽象的诗意和政治寓言,通过在各种建筑之间行走的观众来体验。

巴塞罗那馆既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寺庙”,象征着一战后新的现代德国,也是一个展示“高端”家具的橱窗。展馆的设计基于玻璃和大理石的独立墙的重叠直线划分,将展馆包围起来,形成开放和封闭的空间格局。蜂蜜色的金色玛瑙、绿色大理石和彩色、透明和磨砂玻璃用于重叠的墙壁,这些墙壁由八根细长的十字形不锈钢柱支撑。密斯的设计将自然带入室内,展馆玻璃外墙外的绿色树叶投射到绿色大理石和绿色透明玻璃上。观众的目光将观众的身体和欲望转移到通过玻璃看到的物体上。

作者自己的玻璃馆将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屋顶展出至11月2日。
Hyla Skopitz /大都会博物馆

“展示”核心展示了密斯自己的家具——黑色皮革椅子和凳子,椅子上有靠垫,旁边是黑色蛋白石玻璃台面。密斯使用了各种颜色的眼镜,有绿色的、黑色的、磨砂白色的和透明的。亭子的围墙是用绿色大理石做的。室外露台区域包含一个反射水池。有两个由Georg Kolbe设计的具象雕塑,一个在游泳池附近,另一个在游客沿着展馆周边走过的小路的边缘。人物的雕塑可能与观众的鬼魂反映的自我形象有关。

巴塞罗那馆的光学,在其微妙的、重叠的室内/室外反射中,将来自大理石材料的图像与投射到展示窗口上的观众身体的反射图像联系起来,叠加观察观众的身体图像,并与其他观众的图像并排注视。这复制了镜子阶段的光学,正如萨特和拉康所阐述的,包括通过识别一个人的相互凝视与另一个人的凝视,来识别年幼的孩子对他们新形成的自我的身份。现代的展柜展示窗口也通过投影的方式利用了这种身份危机,将叠加的“鬼一样”的旁观者形象投射到展示的商品上,制造出一种只有购买商品才能满足的欲望。


关闭广告×